当前位置: 首页->项目情况->长江四桥

南京栖霞山长江大桥(工程名南京长江第四大桥)工程简介

来源:      时间: 2025-09-24


 南京栖霞山长江大桥位于新生圩长江大桥下游约4.3公里处,是G25国家高速的(长春至深圳)过江通道。栖霞山大桥主桥为166+410.2+1418+363.4+118.4m的三跨连续钢箱梁悬索桥,当时在同类型桥梁中排名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南北锚碇分别采用地连墙和沉井基础形式,索塔基础为钻孔灌注桩群桩基础,索塔为门式混凝土结构,主缆和吊索为平行高强镀锌钢丝索,加劲梁为扁平钢箱梁。工程于2008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2012年12月24日建成通车,投资约71亿元。工程荣获2018~201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栖霞山大桥首创了主梁三跨连续悬索桥竖向弹性约束、纵横向组合限位新型结构体系。提出了协调支承区主梁、吊索内力的支座刚度计算方法,编制了弹性支承悬索桥计算软件,发明了预设刚度弹性拉压支座。该支承体系突破了传统支承体系塔区主梁弯矩、吊索力难以协调的技术瓶颈,改善了缆、索、梁的工作条件,延长了疲劳寿命,同时减小了伸缩缝的规模并提高了其耐久性,是一种全新的悬索桥结构体系,有效提升了悬索桥全寿命周期性能。

 栖霞山大桥首次采用了“8”字形地连墙深基坑支护结构,并成功应用于悬索桥锚碇基础。通过拱效应将径向压力转化为轴力,墙体变形小,有效降低了对周围地质地物的影响,减少了工程投入、降低了工程风险、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基础的长期稳定及全桥全寿命周期性能。

 栖霞山大桥首创了悬索桥主缆分布传力锚固系统。利用钢筋混凝土榫剪力键群良好的延性,将主缆拉力逐级分散传递至锚碇混凝土;提出了基于剪力摩擦理论的锚固结构承载力计算方法;研发了锚固结构空间叠层定位等施工工法。该锚固系统解决了传统锚固体系后锚面长期应力集中问题,实现了锚固系统免维护,提升了主缆锚固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性能,被公认为世界第三种悬索桥主缆锚固体系。

 栖霞山大桥首创了适用于内陆“高温重载”的复合浇注式沥青(PGA+AC)钢桥面铺装结构。系统提出了基于温度和荷载的桥面病害评估模型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指标体系,揭示了钢板、沥青间的粘结机理,提出了复合浇注式沥青铺装施工工法,研发了配套设备,建立了相应的工艺标准。该铺装结构提高了大位移随从性及高温抗车辙能力,通车十余年来无明显病害,破解了钢桥面铺装易损的世界难题,提升了桥面铺装的全寿命周期性能。



相关图片:

相关附件: